毛乌素沙漠将从中国地图抹去但它真消失了吗?只是暂时被束缚住
发布时间:2025-05-02 20:49:23| 浏览次数:
之间,像一条黄色丝带横亘在黄河两岸。在长达数百年的历史长河中,放眼望去净是满目荒芜的黄沙,气候之恶劣导致千里之内寸草不生,这就是中国四大沙地之一——
”来形容此地之凶险。但事实上毛素乌沙漠并非是天然形成的,它是由于人类活动造就的,这里曾经也是一片草原绿洲、水草肥沃之地。
既然是先辈们过度开发导致的环境恶化,那就理应交由后人来改善治理。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新中国便正式对毛素乌沙漠进行了绿化治理,70余年过后,毛素乌沙漠如今呈现出怎样的风貌呢?
风沙肆虐和土地贫瘠长期困扰着当地百姓,十耕九荒、黄沙枯木是老一辈榆林人挥之不去的记忆。但千年之前,毛乌素沙地的光景并非如此。
早在秦汉时期,蒙恬北逐匈奴重夺毛乌素地区,秦始皇当即在毛乌素设立了九原、云中等诸多郡县。为了开发当地农业资源,秦始皇大规模迁徙百姓入住当地,并成功开辟了千里沃野,
后来秦朝覆灭,匈奴席卷而来再度占领了毛乌素,将此地开发为了游牧地区。汉武帝时期,卫青领命一举重夺毛乌素,汉武帝后来在毛乌素地区建立115个县城,移居了70多万平民并设立了军屯。
经过汉朝农民的精心耕种,毛乌素重现了良田沃土、碧野万顷的美景。汉宣帝年间,毛乌素地区来到了历史巅峰,甚至成为了全国粮仓,能在内地灾荒年间时,源源不断的调运粮食补给。
国家政权几经更迭,毛乌素地区的土地质量也迎来了一发不可收拾的衰落期。直到唐朝末年,毛乌素地区惊现大量风沙,《新唐书》记载:
自此之后,毛乌素地区的风沙逐年肆虐,不断蔓延扩张,昔日肥沃土地也被沙土日渐蚕食。
明清时期的风沙之大,甚至已经和城墙齐平。清朝末年毛素乌沙漠依然在一路南扩,朝廷已无力治理,只能放任自流,最终在上世纪70年代,毛乌素沙漠扩张面积达到历史顶峰。
第一是中国气候在东汉至南北朝时期,突然进入到了干冷期,毛乌素地区的降水线毫米骤减,导致良田日渐干涸,植被逐年退化。
根据匈奴文字记载,当时成群结队的牛羊在毛乌素草原上漫步,溪水从阴山缓缓流淌,人们在此安家落户怡然自乐。可是
随着时间推移,匈奴内部人口激增,为了满足食物需求,匈奴人大量放牧牛羊,加大了草原的垦殖力度,最终导致毛乌素绿茵不再。
其实中原农民的过度开垦也是一大主因,将人为因素全部归过于匈奴人是不客观的。
无论如何,毛乌素地区还是陷入到一蹶不振的荒漠化之中,周边上百个村落求生无路被迫迁移。到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榆林、神木一带的流沙一望无际,几乎整座榆林城都陷入到沙漠困境之中,昔日的塞上名城已然沦落为沙海中的死寂之城。
当时的榆林全市天然林木仅存60万亩,覆盖率为0.9%,足足有120万亩农田牧场被流沙吞噬,390亩牧场面临盐渍化、沙化和退化,仅存的165万亩农田也陷入到流沙的包围圈中。
这就是新中国成立之初,毛乌素地区所处的困境,而政府又是如何率领民众扭转这一局面的呢?
1959年开始,我国政府正式开始艰苦卓绝的治沙行动,榆林政府为此制定了一系列治沙补贴政策,呼吁全民参与到这场治沙造林当中,同时出动的还有人民子弟兵和现代化设备,总的来说就是一句话——
将废弃麦草按照方格形状铺在沙面上,再用铁锹将其扎入沙中,外面留出1/3的高度抵御风沙,从而保护树种生长,
除了人力外,最重要的还有天时。根据国内学者研究发现,如今中国又步入到了新一轮的
。这一时期内毛乌素地区的水量将会直线上升,未来毛乌素将会迎来汉唐时期的鼎盛。
而沙漠植树一旦停止或放弃维护,沙尘很快就会“卷土重来”,因此,我国的人民群众前赴后继,继续为治沙行动勤恳苦干,呕心沥血。
1985年主动承包万亩黄沙,期间不惜贷款雇人,利用人背驴驮的方式整整治理沙漠11万亩,
其光荣事迹名震全国、扬名世界。1993年牛玉琴被联合国邀请,登上了联合国讲台进行演讲,而她也被联合国官员赞誉为
,1984年响应国家治沙号召,毅然搬到了沙漠面积最为广阔的四大号村居住,与7个同伴一起献身于祖国治沙事业。
还有许多治沙英雄的事迹,我们无法一一细述,他们在抛去治沙英雄的光荣身份后,实际上也都是寻常普通的老百姓,但为了祖国的治沙事业、为了全国亿万百姓的碧野蓝天,他们还是义无反顾的投身到茫茫沙漠之中,用自己的血肉筑起了新的绿色长城!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