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岁!生日快乐!
发布时间:2025-07-02 14:42:50| 浏览次数:
1985年2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胡乔木来泉考察时应邀为《泉州晚报》题写报名。
1986年1月,晋江地区撤销,泉州市升级为地级市,《泉州晚报》成为中共泉州市委机关报。
1985年,当时国内整体处于铅字印刷时代,泉州晚报社采用的就是铅字排版印刷工艺:高温铸成铅字,由排字工人逐字挑拣出来排成铅字版,然后涂上油墨,将铅字版面转印到毛边纸上,最后晒到锌板上制成印版,再上机印刷。
1997年4月1日,全国地市报首份海外发行的报纸《泉州晚报.海外版》试刊。9月8日《泉州晚报.海外版》正式创刊。
1997年9月28日,泉州晚报执编出版的新闻性文化生活杂志《泉南文化》面世。一报一刊的发行,标志着泉州晚报社结束单一媒体的历史,向报业集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2001年1月1日,《泉州晚报》再次扩版为周一至周五12版。 《东南早报》周末版扩为16版。
2008年11月18日,泉州晚报进行正式改版,改成流行的瘦报。东南早报也进行了新一轮的扩版。
2011年9月26日,晚报进行新一轮改扩版,将办报宗旨定位为“权威主流、百姓情怀”,以更集中地体现党报的党性和人民性的有机统一。
2011年7月22日,《泉州晚报.海外版》更名为《泉州商报》改为周刊,4开。
2013年,《泉州晚报》成功入选“全国百强报纸”,是全国地市级晚报唯一的一家。
1991年10月,报社建设激光照排系统,引进了美国ECRM 1545型激光照排机。淘汰铅与火,迎来光与电,这是泉州晚报社印刷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
2001年7月,由美国西方制版公司生产的钻石牌CTP系统在泉州晚报社正式投产。
泉州晚报社由此实现了从新闻信息采集、编辑、组版、审校到制版的全数字化管理和运作,在全国报业和全省印刷业首家淘汰了传统照排制版工艺,填补了福建省印刷业应用的空白,这是泉州晚报社印刷发展史上又一次飞跃。
5月14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晋江地区,泉州市升为地级市,实行市管县的行政体制,原泉州市的建制改设鲤城区。翌年1月,中共泉州市委、泉州市人民政府挂牌成立。
2月14—1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团乘“和平方舟”号,在泉州进行为期6天的综合考察。
5月1日,漳(州)泉(州)肖(厝)铁路湖(头)泉(州)段投入临时营运,泉州历史上首列货运列车正式启动。
当年11月30日,全市141乡镇(场)通往县城公路完成硬路化;全市2257个行政村实现村村通公路。
泉州市GDP增至849亿元,升至全省第一。此后,泉州GDP连续22年保持福建省第一。
8月20日,习近平同志撰写的《研究借鉴晋江经验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一文刊登于《人民日报》。10月4日,又在《福建日报》发表《研究借鉴晋江经验 加快构建三条战略通道》一文,提出以“六个始终坚持”和“正确处理好五大关系”为主要内容的“晋江经验”。
6月8日,泉州港石井港区对台客运码头正式通航,泉金客运航线正式启动运营。
4月26日,福厦铁路泉州站建成正式投入运营,标志着泉州跨入高速铁路时代。
6月16日,万众瞩目的2013世界闽南文化节在闽南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和闽南文化遗产的泉州盛大开幕。
2月28日,经过全市上下近20年的不懈努力,泉州以优异成绩荣获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11月16日,《福建省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方案》出台,支持泉州市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
泉州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0158.66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成为福建省首个地区生产总值万亿元城市,也是中国第18个地区生产总值万亿元城市。
7月2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在福州举行,审议通过“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6项、福建省第5项世界遗产。
同日,东京奥运会男子举重61公斤级比赛举行,泉州运动员李发彬获冠军,标志泉州实现奥运会金牌零的突破。
这几年泉州文旅持续火爆出圈。2024年,全市旅游总人数首次突破亿人次大关,多项文旅指标领跑全省。8月,泉州市文化强市建设暨2024年文旅经济发展大会召开。
泉州晚报社荣获福建省第七届文明单位,此后每一届福建省文明单位评选,泉州晚报社都榜上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