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一运动(B-Sport)用品有限公司官网

从奥运金牌到全民运动!李小双:体育“竞技”如何燃动体育“经济”?-必一运动(B-Sport)

从奥运金牌到全民运动!李小双:体育“竞技”如何燃动体育“经济”?

发布时间:2025-08-17 19:19:03| 浏览次数:

  

从奥运金牌到全民运动!李小双:体育“竞技”如何燃动体育“经济”?(图1)

  当巴黎奥运的圣火余温尚存,当“00后”体育小将点燃全民激情,当苏超赛场人潮涌动、观赛纪录连连突破,当品牌巨头竞相追逐体育商机——这场席卷神州大地的运动热潮,正催生着前所未有的经济裂变。

  中国体育的璀璨星光,如何照亮亿万家庭的运动土壤?泼天的“体育流量”,又怎样沉淀为推动社会前行的“经济增量”?

  7月,由长江商学院与伊比利亚美洲体育理事会共同主办的“全球南方发展论坛——从体育流量到经济增量”上,一位熟悉的身影用数十年专业积淀给出了答案。他,就是奥运冠军、湖北好物双行科技公司创始人、长江商学院EMBA6期校友李小双。

  这位亲历中国体育40年风云的“双冠王”,在主旨演讲中指出:竞技体育的塔尖荣耀,离不开扎根群众体育的广袤沃土。体育的本质是竞技、是消费、更是经济: 要源于每个人的家庭,回归生活,始于足下。让体育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核心在于机制保障、经济支撑与设施完善。

  奥运冠军、湖北好物双行科技公司创始人、长江商学院EMBA6期校友李小双在长江商学院全球南方发展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

  又一次回到学校,实际上,我在长江已经有20年的时间了。时间在走,赛场在变,但对体育的赤诚与思考从未改变。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一个伴随我半生的话题: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关系,以及体育如何真正成为驱动中国前行的“增量”。

  1984年奥运会,我们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就展现出一批世界明星的价值。当时,中国体操在国内外都是领先的。那一年,李宁被誉为“世界体操王子”,而许海峰的“第一枪”,更是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那一刻,可以说是中国体育文明新纪元的开始。

  体育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文明。从1984年起,中国代表团在体操、跳水、举重、射击等项目上收获了大量金牌。1988年汉城奥运会,我们的成绩略有起伏,但进入90年代,中国体育再次崛起,向世界证明——中国可以。

  90年代,伴随着经济腾飞,中国体育明星的形象更加多元,体育产业的萌芽也开始显现。我本人在1992年、1996年连续两届奥运会夺冠,2000年以后,田径、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表现出色。

  到了2010年,这个格局发生了变化——在我那个年代,冠军荣耀更多系于国家荣誉的金色光环,体育与普罗大众的日常消费、家庭生活之间,还隔着一层薄纱。

  线年北京奥运会在内的赛事成功举办,既展现了奥运冠军的竞技实力,更将体育的商业价值、消费潜力和对家庭生活的渗透力,清晰地投射到全社会面前。

  常有人问我:中国体育何以在短短四十年间取得如此飞跃?我的答案很明确:国家战略的引领与经济发展的支撑,缺一不可。

  体育是什么?体育是一种消费,也是一种经济。它绝不仅仅是赛场上的争金夺银,它本身就是一种蓬勃的消费力,一种强劲的经济动能。没有坚实的经济基础,体育如同无根之木,或许能开出个别几朵耀眼的“冠军之花”,但难以培育出覆盖全民的“体育森林”。

  时至今日,我依然感受到,中国在奥运金牌项目上的专业实力依然令世界瞩目,这是我们的骄傲。但放眼14亿人口,体育发展的不均衡依然存在。很多人爱看体育,却未必亲身参与。群众体育的普及广度与深度,正是我们亟待补齐的短板。

  体育不仅仅是奥林匹克精神,更是人类共同的精神。作为一名受益于国家培养体制的运动员,我深深感念这份托举的力量。

  这样的培养方式在今天依然有其重要性,它确保了基础性、战略性项目的持续发展,这是单纯依靠市场难以实现的。当年,正是国家的支持,我才得以心无旁骛地训练、爱上体操,收获无价的快乐与成就。这种价值感,不是单个个人、实体或企业能够提供的。

  为了展示中国的实力与风貌,国家在体育上投入巨大。2010年以后,我曾做过一项对比:看中国体育产业GDP在全国GDP中的占比增长。十年前,中国体育产业GDP占比仅约0.5%—0.7%,如今我们争取突破到1%—1.5%,这就是很大的进步了。

  体育GDP的占比偏小,这说明竞技体育的“星光”与群众体育的“土壤”之间,连接尚不够紧密。竞技体育需要一群专业人才去做,才能有效拉动体育消费——这消费涵盖装备、营销、培训、赛事组织与运营等广阔领域,这些都需要大量投入,也需要长久的稳定发展。

  体育,是一项需要真金白银投入的事业。回想我参加比赛的时候,观众大多是组织来的,因为那时中国还穷;而现在,体育赛事早已走向市场。

  前几天,我帮朋友买厦门乒乓球联赛的门票——6天的通票、VIP席位,要7800元。这不是所有人都能负担得起的价格,只有真正热爱、愿意投入的人才会买。

  这提醒我们:让体育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仅靠热爱远远不够,核心在于机制保障、经济支撑与设施完善。尤其是校园体育,我们能做的还很多。

  以体操为例,校园体育课程少有开设,全国注册运动员(含奥运冠军)只有两万多人,而国外一个大型俱乐部可能就有五千人。要让体育走进日常生活,必须依靠市场活力与政府公共资源投入的双轮驱动,我们的公共体育设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九十年代,中国的足球、篮球、乒乓球相继迈出了市场化步伐;体操也曾尝试,因场地设备门槛高而遇阻。体育基础设施需要从小学低年级开始逐步升级,才能让这一代的体育明星传承给下一代的爱好者,让家庭参与进来,把市场做起来。

  必一运动儿童健身设备

  这十年,体育市场商业化进程加速,这是必经之路。如果长期依赖单一的财政投入,压力会很大。体育,不仅是力量的角逐,更是文明的刻度,进步的象征。阿根廷的足球激情、西班牙的体育氛围,都离不开成熟的体育商业、营销和智慧的滋养。

  30年前我在国外时,看到很多人都在车里放着几双鞋:一双上班穿,一双下班后换上的运动鞋,还有一双休闲鞋;运动已是生活常态。

  今天的中国也在逐步构建健康生活的新范式。这是一个金字塔式的过程,需要时间沉淀,也需要一代代体育爱好者去传递对运动的热爱、对身体的认知。

  中国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体育”二字,蕴含着东方智慧:“体”即身体,“育”乃培育,如同母亲孕育生命需十月怀胎,体育的勃兴也需要长久的耕耘与投入。

  令人欣喜的是,从李宁、安踏等国货之光的崛起,到安踏收购国际品牌展现的雄心,我们看到了本土体育产业的茁壮成长。

  对比南美,其体育消费更注重产品的功能性;而中国14亿人的需求则如万花筒,需要更细分、更差异化的产品与服务,这正是品牌引领的方向。

  全民参与,才有全民体育意识;生活,在于“动”起来。每天醒来就开始活动,从走路开始,这就是专业化的基石。

  当下,中国体育仍需更长远的目光。有人跑马拉松是为打卡而非奔跑本身。我个人打高尔夫已三十年,比练体操的时间还长,虽不复当年身手,心境却依然年轻。

  兴趣是专业的起点,普及需要时间。但我坚信,当中国体育产业GDP占比达到5%-8%之时,必将迎来一个崭新的体育强国时代。那时,下班换上运动鞋,融入多样的运动场景,将成为亿万国人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

  第一,政府提供更多公共设施与开放空间,尤其要确保学校体育课时只增不减,开放校园资源,为运动提供广阔天地。

  我常和朋友笑谈:“想身体好?去跑步吧!想更强壮?去健身房吧!想家和万事兴?那就全家一起动起来吧!”

  体育,承载着人类共通的精神与梦想。让我们共同努力,将这赛场上的“流量”,真正转化为滋养每个家庭、推动社会进步的“增量”;让体育之光,照亮中国的未来,谢谢大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