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一运动(B-Sport)用品有限公司官网

谭延闿为孙中山写墓碑前后写了三百多稿最终不肯落款-必一运动(B-Sport)

谭延闿为孙中山写墓碑前后写了三百多稿最终不肯落款

发布时间:2025-07-07 01:10:10| 浏览次数:

  

谭延闿为孙中山写墓碑前后写了三百多稿最终不肯落款(图1)

  1925年3月12日,历史的时针在这一刻定格,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北京与世长辞。这一噩耗如晴天霹雳,令整个国民党沉浸在悲痛之中。国民党迅速行动起来,成立了治丧委员会,经过慎重商议,决定在南京紫金山为孙中山先生修建陵墓,并在墓前立一块碑,碑上要刻上“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这十三个大字,以铭记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彰显国民党的敬意与缅怀。

  在当时,国民党内人才济济,但要找到一位书法造诣极高之人来完成这一神圣使命并非易事。经过一番斟酌,众人将目光聚焦在了谭延闿身上。彼时45岁的谭延闿,早已是国民党内的大领导,不仅在政治舞台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书法领域更是声名远扬。于是,这一重任便落在了他的肩上。

  必一运动市场趋势分析

  谭延闿深知此项任务意义重大,不敢有丝毫懈怠。接到任务后,他毅然推掉了手头其他繁杂的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碑文的书写准备中。据他自己所写的日记记载,4月份,他专门托人从上海购置了安徽产的宣纸。这些宣纸质地优良,每张都被精心裁成一米多长的大幅,为书写碑文提供了充足的“画布”。

  为了将字写得尽善尽美,谭延闿每日清晨起床后,第一件事便是临摹颜真卿的《颜勤礼碑》。颜真卿的书法端庄雄伟、气势开张,谭延闿希望通过临摹,汲取其书法精髓,为书写碑文奠定坚实的基础。他沉浸在书法的世界里,如此这般刻苦练习,一练就是半个多月。在这段时间里,他对颜真卿书法的笔画、结构、神韵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时光流转,到了6月份,谭延闿为了能更加专注地书写碑文,搬到了上海法租界的房子。他给自己定下了三条严格的规矩:每天早上5点准时起床,先洗澡换衣服,以清爽的精神状态迎接新的一天;饮食方面,不吃荤菜,只吃豆腐青菜,保持身体的清爽与纯净;每写十张字,就认真检查,若发现不满意之处,当场撕掉重写。这三条规矩,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他对书法艺术的执着追求和严谨态度。

  从7月开始,谭延闿便全身心地投入到碑文的书写中,一直持续到第二年1月,整整用了半年时间。在这半年里,他消耗了四百多张宣纸,最终选中的是第317稿。如今,南京档案馆还保存着当时的账单,上面清晰地记录着买纸花费了82块银元。要知道,在那个年代,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才10块钱,82块银元无疑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谭延闿对碑文书写的重视程度。

  碑文上的每个字实际大小是18厘米高、22厘米宽。为了确保字写得精准、美观,谭延闿采用了一种特别的方法:先用细笔精心勾出字的轮廓,仿佛是在为即将诞生的书法作品勾勒出一幅精细的蓝图;然后再用大毛笔填墨,让每一个字都充满力量与神韵。他的儿子后来回忆道,老爷子为了写字手更稳,专门做了一根沉甸甸的紫檀木笔杆。普通毛笔杆80克重,而他的这根笔杆竟有230克。这根笔杆,不仅承载着谭延闿对书法的热爱,更见证了他为书写碑文所付出的心血。

  在书写过程中,谭延闿也遇到了不少困难。9月份有一次,他写坏了字,在日记中他这样记载:“今天从早写到傍晚,手腕没力气了,‘葬’字最后一笔发抖,20张纸全烧了。”面对这样的挫折,谭延闿没有气馁,而是每天早上多打半小时太极拳来锻炼臂力,以增强手腕的稳定性。正是这种坚持不懈、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让他最终完成了碑文的书写。

  必一运动市场趋势分析

  1926年11月12日,这一天是孙中山先生的生日,碑正式立在中山陵祭堂门口。石头底座上刻着国民党党徽,庄重而肃穆。后来,1931年陵园修好时,又在旁边加刻了“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让这块碑更具历史意义。

  如今,当我们走进中山陵,依然能看到这块碑。虽然经过岁月的洗礼,它的颜色已经有点发黄,但字迹依然清晰可见。2016年,南京文物局对其进行检查,发现石头表面只风化掉不到一毫米,保存得相当完好。这不仅是碑文书写的精妙所在,更是历史留下的珍贵印记。

  然而,令人疑惑的是,这块碑上并没有谭延闿的落款。当有人问起碑上怎么没写谭延闿的名字时,他只是淡淡地回答道:“这碑要体现党的精神,我的名字就不用写了。”短短的一句话,却道出了谭延闿的高尚情怀和无私奉献精神。在他心中,为孙中山先生书写碑文,是为国家、为民族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个人的名利得失显得微不足道。

  谭延闿书写中山陵碑文的故事,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它让我们看到了谭延闿对书法艺术的执着追求,对革命事业的敬重与忠诚,以及他那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这块碑文,不仅是孙中山先生伟大一生的见证,更是谭延闿与那段历史紧密相连的象征,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