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年坚守云阳一群山里娃用杠铃举出2次世界冠军、77次全国冠军……
发布时间:2025-08-11 21:30:03| 浏览次数:
域外传线年坚守,云阳一群山里娃用杠铃举出2次世界冠军、77次全国冠军……
)今年7月,安徽滁州。在全国U系列举重冠军赛的举重台上,18岁的丁彬深吸一口气,发力,提拉,上挺!杠铃稳稳举过头顶。当电子屏亮起三盏白灯时,他攥紧拳头猛捶胸膛,汗水混着泪水砸落在台上——180公斤!最终他以抓举140公斤、挺举180公斤、总成绩320公斤的绝对优势,斩获三金。而就在两个月前的全国青年锦标赛上,他更是举起了打破个人极限的182公斤,一举夺得挺举项目冠军。
“这重量,是拿命拼出来的!”走下赛台,少年的话语里带着粗重的喘息。杠铃的重量,压在他的双臂,更承载着山坳深处一个举重队28年的坚持与突围。
锈迹杠铃上的冠军梦在距云阳县城70公里的沙市镇,汤溪河畔的沙沱初中静卧于群峦之中。教学楼旁,一座外墙斑驳的三层举重馆,是少年们梦想的摇篮。
馆内没有一流设施,只有日复一日杠铃砸向地面的闷响。墙上,无声的照片记录着这里的传奇:2次世界冠军、1枚亚运会金牌、77次全国冠军。门口,“国家级青少年举重俱乐部”“重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等标语,已然褪色。副校长彭书琴抚摸着生锈的杠铃片,神情复杂:“这副杠铃已经用了20年,换套新的要几万块。但山里的孩子,就是靠着这些‘老伙计’,一步步举起了自己的人生。”
自上世纪90年代末开展举重项目以来,这所乡镇中学的杠铃声从未间断。该校的这支举重队,已在5届市运会斩获28金29银42铜;近15年参加市级及以上比赛,摘得290金285银220铜;累计荣获各级奖牌、奖证逾800枚。伍建、刘灏等世界级名将从这里起步,800余名受训队员中,80%投身体育事业,60%实现高收入。许多孩子实现了家庭的“逆袭”,成为乡邻口中“有出息”的榜样。
现在虽然是暑假,但队员们仍在学校“加餐”,13岁的袁春艳抓起空杆反复练习提拉动作。“先练动作,再上重量!”教练梁声兵目光如炬,紧盯每个细节。平时,在学校,“上午学文化,下午练举重”是雷打不动的节奏。训练日志上,科学分级清晰可见:小队员以兴趣培养为主,每周仅安排2次高强度训练;尖子生则挑战极限,每天用4小时打磨技术。
“对于文化课吃力的孩子,举重就是他们走出大山的跳板,是另一条成才路。”梁声兵带出过20多名大学生。他清晰地记得,当年在外郎小学操场发现丁彬这个举重苗子的场景——那个瘦高男孩挥舞着木棒,模仿着举重的动作,悟性极高,但嫌太枯燥,差点放弃。2020年,14岁的丁彬在市运会上以抓举98公斤、挺举138公斤的成绩夺冠。捧着沉甸甸的奖牌,少年眼里的迷茫一扫而空:“教练,这条路,我走对了!”
成功的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坚韧。丁彬的右肩至今留着一道狰狞的疤痕,那是2022年一次重伤的“纪念”。那次抓举时,没撑住,肩膀“咔”一声就扭了,整整两个月都拿不起筷子。养伤的日子最是煎熬,他怕被落下,怕机会溜走。凌晨5点,天还没亮,他就溜进举重馆,躺在地上用脚推着杠铃,以保持腿部的力量。
这种“不服输”的精神,在其他队员身上也同样具备。14岁的周睿掀起衣角,腰间的护具已被磨破内衬,露出斑驳的棉絮。周六是唯一的休息日,他要走两个小时山路回家,帮爷爷干农活。问他苦不苦,他咧嘴一笑,露出洁白的牙齿,眼神却望向墙上丁彬的照片:“丁彬哥能行,我也能行。我也要考大学,将来当教练!”
丁彬笑着,用手比划了一下窗外:“就像……就像把咱们学校后头那座山,一下子举了起来。”
丁彬和同伴们的突围,也正汇入云阳县“体教融合”的时代洪流。云阳已创办12所特色体育学校,布局举重、摔跤等4个重点项目,布点田径、篮球、排球等11个青训基地,累计向国家和市专业队输送后备人才104人。未来,举重、摔跤、攀岩、拳击等优势项目将得到更大力度的发展。